需要培育的中国风电保险市场
2012-04-12作者:佚名阅读:

需要培育的中国风电保险市场

“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的政策支持,使我国风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截止2010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8.9GW,累计装机容量44.7GW,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大国。与发展得如火如荼的风电产业相比,中国风电保险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虽然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拉动了中国一系列其他产业的连锁增长,但是保险行业在这块新兴市场上的动作却没有那么游刃有余。中国风电与保险业的各种现况表明,风电保险市场还需要我们深耕与培育。

风电需要保险的介入

全球风电蓬勃发展的同时,很多风险和问题难以规避,除了“靠天吃饭”、“靠政策吃饭”的风险,设备质量、运输、建安工程、运行维护等环节带来的风险都难以避免。近十年,随着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逐渐增长,风电事故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图1所示)。

在中国,风电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同样的风险。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对2011年中国风电发展进行总结时,就说到:“2011年是中国风电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这三年的迅速发展,风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风电运行的各类事故在不断发生,有风电运行大规模脱网的问题,也有风电施工过程和期间的事故,以及风电机组起火、倒塌等。”可以看出,风电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问题。

因此,对风电行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正视。风电企业进行风险管控既可以包括日常的运行维护管理,也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工具,由于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弥补经济损失等功能,已成为保障风电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风电产业链上游至产品制造所需的原材料,下游至风电服务业,都需要保险公司在其中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表示,保险是保证我们风电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为了分散行业面临的风险。随着风电行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保险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风电行业面临的风险。

在风电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保险业与风电行业的结合已非常紧密。瑞士再保险资本市场有限公司(Swiss Re)的高级副总裁Brown Stuart先生认为,在欧洲国家,类似风电这种可再生能源的保险已相对成熟,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不存在新兴市场的说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洲已经拥有了一整套非常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首先,欧洲保险公司对风险评估、保险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针对风电企业客户的需求提供合适的保险产品。ICF国际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罗锐在介绍国外风电保险发展时说到,国际风电保险市场发展成熟,保险产品种类全面。风电行业发展初期,传统型保险产品应用广泛。随着风电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业根据实际需求开发了一些创新型保险产品和服务,如天气/风资源衍生类保险产品、风电CDM项目保险产品及贯穿风电项目全过程的综合性保险产品等。风电保险发展过程中,国际保险业以务实的“干中学”方式,根据长时间积累的行业数据和实践经验对风电保险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调整和修正,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风电企业的需求。其次,国外保险公司在与风电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双方都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收益。在风电领域,保险公司与风电企业的合作已成为分散风电领域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世界风电设备制造商的老大,Vestas北京分公司客户服务部总经理张晓艳就表示,在国外,风电企业购买保险积极,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也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紧密协作,共同进行风险防范、规避和管理,达到双赢的目的。

中国风电保险市场现况

在中国,保险介入风电行业已有10余年的时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产保险部工程险处处长徐凌表示,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保就在新疆承保了第一个风电项目。但在2005年之前,由于国内风电发展规模不大,风电保险的市场非常有限,保险业并未将这一业务与其他保险业务加以区别,仍沿用常规的保险模式。2005年后,风电行业发展迅速,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这一期间,国内的保险公司开始意识到风电领域潜在的业务增长点,参与风电保险的竞争主体日益增多,各保险公司陆续进入风电行业抢占市场。

相比国际市场,国内的保险产品对风电行业的风险覆盖还不是很全面,针对政策、风资源不稳定、风电CDM项目碳交易等风险的保险产品还没有出现。而国内80%以上的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都认为目前的保险产品已能满足需求,创新型风电保险产品的开发尚未提上日程。

目前,中国风电保险市场上主要以传统型保险产品为主,如企业财产险、货物运输保险、建筑安装工程保险、机器损坏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等(如图2所示)。针对新能源行业的特殊性,保险公司也逐渐增加一些扩展条款来覆盖行业风险。为保障日常生产方面的安全,基本上所有的风电企业都会为厂房、基础设施等物质财产投保,如企业财产险,也会要求有业务关联的运输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就关联业务进行投保,如货物运输险、建筑安装工程险等。就风电设备制造商而言,大型或上市的风电设备制造商转嫁风险的意愿比较强烈,在保险上投入的心思也更多。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的高级分析师马莹莹表示,购买保险基本出于企业转移风险的自愿行为。但是,中小型或是新成立的风电设备制造商投保意愿则相对弱一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在扩大再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增加投入。就风电场开发商而言,基本所有的企业都会购买常规的保险产品,如企业财产险、建筑安装工程险等。

中国风电保险市场上,企业财产险、建筑安装工程险、机器损害险等业务的开展已相对广泛,部分保险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甚至陷入低价竞争的局面。但对风电企业比较重要的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营业中断险等险种,在风电行业的应用却相对有限,这与外资风电企业积极购买保险,且尽量购买全面的保险产品覆盖行业风险的态度大相径庭。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风电企业在购买保险时呈现出两个明显特色,一个是倾向选择内资保险公司,另一个则是火电和风电项目的“捆绑投保”。

目前,内资保险公司占据着国内风电保险市场的大量份额。由于对国外的保险公司缺乏了解,风电企业投保时倾向选择内资保险公司,而且会优先考虑国内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国内的大型保险公司和以电力企业为股东背景的财险公司。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性,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类保险公司承保的风电保险业务相对较多,积累了一定经验。神华国华(东台)风电有限公司的李桂祥经理就表示,由总公司出面与国内的大型保险公司合作,不管是保险产品的选择,还是事故发生后进行理赔,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都比较融洽,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也比较满意。另一方面,与内资保险公司的“宽进严出”相比,外资保险公司的前期核保工作更为严格,核保通过率相对较低。原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集团中国分公司高级财产险核保经理方芳也提到,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核保通过率约为20%,而风电项目仅为10%左右,这样国内的风电企业自然倾向选择内资保险公司。

选择与火电“捆绑投保”则是很多国内有国有电力集团股东背景的风电场开发商的投保模式。火电保险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因此,有多年经营火电项目经验的国有电力集团在投资风电时,对保险也比较关注。他们通常会要求保险公司承保火电项目(燃煤发电项目)的同时承保集团开发的风电项目。为承保业务量更大的火电项目,尽管保险公司承保风电项目的意愿不强,但也会接受火电和风电项目的“捆绑投保”。不过,风电专家张世惠表示,风电项目与火电项目的“捆绑投保”,很容易导致风电项目按火电项目的保单或参照其保单投保,不符合风电项目的实际情况,风险大多难以覆盖。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二者的“捆绑投保”也能够使保险公司通过火电保险业务的低风险来平衡风电项目的高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风电保险的发展。

 应该说,风电和保险的结合有一拍即合的客观条件,但是,在中国,风电保险业的发展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风电保险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风电企业和保险公司在合作中都有自己的顾虑。

保险公司的承保顾虑

对保险公司而言,风电行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业务领域。面对潜在的业务增长点,尽管很多保险公司对风电保险表现出极大兴趣,也开展了相关业务。但综合以下因素来看,现阶段保险公司大规模地承接风电保险业务还是比较困难。

首先,与风电行业规模化发展初期的潜在风险较大有关。尽管国内风电装机规模已经超过欧美国家,但行业发展仍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的风电技术多来源于欧洲,据此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组是否适合国内的环境还有待验证,加上中国设备制造企业质量控制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目前生产或在运行的风电机组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而且,近两年中国风电机组制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很多机组的报价一路暴跌,业内普遍认为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可能影响风电机组的质量,进一步影响了保险公司大规模介入风电行业的速度。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财产险部副经理刘婷婷就表示,目前公司风电保险业务的客户主要以风电场开发商为主,与风电设备制造商还未有业务往来,考虑到风险系数较大,未来开展此类保险业务还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查勘和市场分析。

其次,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风电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全行业的保费收入不足0.01%,这与车险保费收入所占市场份额的70%相比,相差甚远,市场规模偏小。加上风电保险业务的低费率和高赔付,导致保险公司在这一业务上盈利偏低,承保风电保险业务的动力更是不大。徐凌处长表示,人保根据以往的承保数据尝试制定了风电保险的费率表,综合各种因子计算得出的费率比风电保险市场上的实际交易费率高十倍左右。这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开展这项业务承担了很大风险,一旦发生风电事故,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将远远高于保费收入。面对这一局面,尽管保险公司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承保风电项目时提高保费费率、设置除外责任等,如吊装风电机组时,指定事故率低的吊装公司,要求有经验的现场施工人员,实施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等,但高额的赔付金额还是让保险公司处于亏损或微盈利状态。

此外,缺乏大规模介入风电行业的能力和条件也是阻碍保险公司大规模承保风电保险业务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放眼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与欧美各国历经数百年后发展形成的保险市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保险业的发展不够成熟和规范,经营理念也不够先进,当前市场占有率是其第一要务。为抢占市场,很多公司贸然进入不熟悉的风电领域,甚至承诺过高的费率折扣,发生事故后发现难以承担高额赔付时只好采取拖延赔付或是拒绝赔付的下策。另一方面,中国风电真正发展是近十年的事情,而大多数保险公司介入风电领域的时间是在2006年以后,承保风电项目缺乏长时间的数据和经验积累,保险公司难以确切掌握风电行业的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我国风电保险市场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发展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风电保险的发展。刘婷婷经理就表示,与其他保险业务相比,公司开展风电保险业务一是缺乏拥有保险和风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很难找到具备风电事故检测、定损能力的权威第三方机构,导致设备出险后无法由国家级的权威专业机构参与定损并出具检测报告,保险公司与投保企业难以就定损问题容易达成一致。

风电企业的投保考量

目前,尽管大多数风电企业都有购买保险,但对保险的作用和价值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小部分企业保险意识淡薄,尚未考虑利用保险来转移行业风险,更专注于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占据生产成本一定比例的保险费用,使很多企业在资金支出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再考虑扩大再生产问题,更难顾及保险。有零部件制造商表示,企业用来维护、更换产品的费用与购买保险的费用相差无几,与其投保,不如将这些费用用于改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即使投保,通常也只购买企业财产险、建筑安装工程险、货物运输险、机器损害险等常规型保险产品,而忽略了产品质量保证保险、营业中断险等其它重要的险种,这种做法难以全面覆盖企业面临的风险。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投保企业认为出险后保险公司必须赔付所有损失的这一错误观点必须纠正,不在保险合同保障范围内的风险和损失是需要投保企业自担的,并不能全部依赖保险。

此外,目前中国的风电场开发商控制风电设备质量风险的首选方案不是保险,而是通过延长质保期(从一开始的2年延长至现在的3-5年)将风险转嫁给整机设备制造商,而整机商又以相同方法将风险转嫁给零部件制造商。对此,风电专家张世惠表示,中国风电经过前几年的疯狂增长,目前整机和零部件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风电设备的价格战已非常激烈,质保期的不断延长,无疑加大了风电设备制造商的成本压力,不利于设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对风电保险的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与快速发展的风电行业相比,尽管国内风电保险的发展稍显缓慢,保险业与风电行业在磨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但经过近五年时间的发展和摸索,风电保险市场也开始进入有序发展阶段,风电保险产品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从一开始单一的企业财产险、货物运输险等基本险种,扩展到风电行业的生产、运输、安装、运营各个环节,机器损坏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险种逐渐得到应用。徐凌处长表示,国内的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在风电保险业务上已积累了一定经验,虽尚未建立专门的可再生能源保险部门,但已逐渐将风电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独立的业务加以重视,积极聘请专业人士对公司员工进行风电行业风险及理赔方面的培训,并提供适合风电行业的保险品种与咨询服务,如人保针对风电行业开发了“风电企业建安工程一切险”、“风电企业运营期一切险”、“风电企业营业中断保险”等保险产品。在企业的成长阶段,我们应该对其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一面给予理解,相信这种不成熟一定会在今后的不断积累中得到改善。

风电保险市场的培育途径

很明显,保险业的不够成熟,风电行业的不够成熟,二者结合而成的风电保险业在中国也还只是一个新生儿。但是,这二者的结合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加快二者更好地结合。

从长远的角度而言,中国在风电政策上的风险远远不及欧美国家,在那些国家发展风电的企业,总是会担心国家支持风电的政策会朝令夕改或者昙花一现。但在中国,就目前而言,中国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持续支持风电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近期,国家能源局相继出台了关于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开发建设以及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等通知,这都表明了今后我国会加大风电发展的步伐。而且,为了促进中国风电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国家能源局从加强风电场安全管理、强推风功率预测以及收紧风电项目核准权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力促风电发展向有序、规范的方向靠拢。政策上的稳定性是风电企业发展的一颗定心丸,也让保险的介入可以少一分顾虑。

在与各保险公司、风电企业和行业专家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风电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风电企业对保险的态度虽然积极,但考虑到资金问题后,更愿自担风险,投保并非必需之策。而不少保险公司尚未对风电行业实施详细的风险查勘就贸然承保,事故一旦发生就亏损严重,继而提高承保条件或干脆不再承保的现象已不是少数。目前来看,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国内风电保险的规模化发展。对保险公司而言,既要对目前风电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有心理准备,也要对长远的市场挑战做好应对准备,不断使自己的业务走向成熟化。

着眼当前,Swiss Re的助理副总裁隆远勇表示,国内保险市场的不成熟是大背景、大障碍,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的开发方面也不像国际保险公司那样具备科学、完整、成熟的开发流程,很多条款都是参考国外保险公司的产品,适用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而言,他认为技术和信息障碍、人力资源的限制以及制度、法律和政策框架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保险公司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在风电行业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因此在介入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金诚保险经纪公司的董事长王进表示,目前国内风电保险市场的样本量不够大,保险公司承接了一单业务,发生亏损后就不敢继续承保,这样非常不利于扩大风电保险的市场规模。因此,在长期的经验和机制未建立起来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承保不同风电企业的业务来平衡赔付率,达到盈利的目的。

针对目前单家保险公司承接风电保险业务风险较大的问题,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保险部合约处处长王敏燕认为,可以考虑走共保的模式,几家保险公司按比例承保,共担风险。尽管目前国内有很多风电项目是以共保形式承保的,但各保险公司之间没有太多交集,缺乏信息分享。未来,为推动风电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共同承保的保险公司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分享承保数据和经验,在保险方案的设计、保险产品费率的厘定、承保份额的划定等核心问题上互通有无,达成共识。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大程度地分散风险,也能避免保险费率的恶性竞争。

长远来看,保险公司还需要从长计议,潜心研究,积极吸收国外保险公司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建设,共同将国内的风电保险市场做大做强。

首先,国内的保险公司应该对可再生能源保险有一个更细致的市场定位,成立单独的可再生能源保险小组,甚至是风电保险小组,对风电行业的各类风险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风电行业的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有准确的定位、量化和分级,从而完善自己的保险产品,使其真正满足投保企业的需求。方芳经理提到,与内资保险公司不同,尽管很多外资保险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市场定位都很细,具有针对性。以可再生能源保险为例,在国外,这一业务部门也往往有几十年的历史,因此在可再生能源保险领域拥有充足的数据和丰富的经验。

其次,内资保险公司也应该建立更加完善长远的保险机制,改变缺乏经验就贸然承保或恶意拒赔的服务理念,努力做到前期核保工作细致到位,后期理赔服务及时迅速,扭转风电企业对保险公司的误解和失望。

此外,保险公司还可考虑借助认证公司或其它专业风电技术公司对风电设计技术、产品制造质量、运行安全等进行专业评估和判断。毕竟,很多内资保险公司都缺乏精通风电领域的人才,如果有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介入,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降低自身承保的风险。当然,在保费充足的前提下,保险公司也可以考虑自身培养熟知保险和风电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对与风电企业交流和对话,为双方的顺利合作做足功课。

当然,诚如金丰保险经纪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张文杰所言,单纯依靠保险公司提高观念认识,扩大承保力度,从而推动风电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只是一个方面。风电企业和保险公司是风电保险这一新兴产业的双翼,风电企业也需要逐渐改变风险自担的传统思维,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运行管理维护。首先,风电企业首先应该认识到,保险并不能覆盖行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很多风险是需要日常管理和维护来控制、避免的,不能期待保险公司能为所有的风险买单。其次,风电企业要树立风险全面管理的理念,将企业的日常运营和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对各方面的风险采取适应的应对之策。风电专家张世惠认为,有效降低风险才能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进入风电行业。风电设备制造商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整机制造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提升产品质量。风电场开发商可以通过应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制定并认真执行更为严格的运营制度等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降低运营风险,增强保险公司介入风电领域的信心。

然而,风电保险市场上,仅凭保险业和风电行业都不可能完全应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助推作用至关重要。保险和风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行业协会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介入可以让这两个行业更好地结合。王敏燕处长认为,风电行业发展如此迅速,保险公司并不具备良好的承保条件,风电企业也不敢公布风电事故方面的数据。如果有第三方机构开展风电事故调研,并构建风电保险领域内各相关利益方都能参与的公共交流平台,这将能大大推动国内发展风电保险的步伐。因此,国内的第三方机构应努力把握风电行业快速发展的这一契机,考虑在风电保险市场上的作用发挥,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推动风电保险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