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保险中介
2008-12-05作者:佚名阅读:
金融危机下的保险中介
 
中国保险报  王进 2008-12-05
 
短期内保险中介机构的生存压力更多的来源于保险业本身,金融危机对中介行业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这些有限的影响包括,原本计划近期内上市的中介机构可能得无限期延长;全球资本市场萎靡不振,使上市和其它融资都更加困难,获得风险投资及追加投资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经从美国扩散到全球,金融行业的危机已渗透到实体经济并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很多知名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危机的广度、深度及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上世纪20年代发生的世纪大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世界各国政府都做出非常及时的反应,并相继推出一系列拯救措施和政策。

金融危机正面冲击全球保险行业
 
此次危机对全球范围内的保险业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遭遇了破产危机,而美国政府巨额营救才使其得以苟延残喘。据有关人士估计,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陷入投资巨额亏损的巢臼,如果两年内全球资本市场没有大的起色,这些保险公司将很难支撑保险赔付。从此次危机的广度和深度上来看,全球经济及资本市场的恢复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悲观而言,在未来两年内,全球范围内或将还有更多的保险公司走入困境甚至破产。保险中介机构情况亦不乐观。达信(Marsh)、怡安(Aon)、韦莱(Willis)等机构同期利润下滑,股票下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保险行业也难逃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中国平安集团的海外投资几乎惨不忍睹,其损失需要若干年的经营才能弥补。保险业的国内投资部分也从去年的大幅度浮盈转变成浮亏。保险业祸不单行,投资部分亏损,承保部分或者亏损或者孕育了潜在风险。2008年,财险公司承保全行业亏损几成定局,而寿险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大批销售的投连险、万能险等以投资为主导的险种隐藏很大的风险。如果在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一定的投资收益,或许将在未来某个时点爆发支付危机,进一步可能引发寿险公司破产的骨牌效应。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短期内生存压力加剧
 
撇下保险营销员和兼业代理,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由三大类公司组成: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众所周知,在保险行业里,专业中介都很弱小。这些年来,通过保险代理或保险经纪实现的保费占总保费规模一直未能突破3%,保险公估公司在沿海地区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非常艰难。仅从数字上看,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对保险业的贡献微不足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对保险业的贡献有限与其承担的保险职能极其相关。保险公司基本上是全能机构,具备精算、产品研发、产品直销、出单、核保、定损、理赔、投资等所有职能,其直销难以实现的业务,代理和经纪机构协助其完成,因此代理和经纪机构的销售只是其直销职能的补充。公估服务也是保险公司理赔部门的补充。很多情况下,客户强烈需要,或者保险公司理赔部门难以操作,保险公估才会被邀请。显然,如果保险公司继续维持其“大而全”的职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将非常有限。
短期内,保险公司还将继续其“大而全”体制。直销业务还处于强化之中,例如各财险公司仍在加大力度推进电话直销业务,寿险公司也在继续壮大其营销员队伍。在直销业务的挤压下,以车险为主导的代理公司生存压力加大,以寿险为主导的代理公司必须与更多的寿险营销员直接竞争,对全行业还处于亏损状态的代理公司而言,短期内的经营将更为惨淡。保险经纪行业与代理行业略不相同,排名前50位的经纪公司中大约80%左右都有强大的股东支持背景或外资背景,这些公司完全主导了经纪行业。对没有股东支持和外资背景的经纪公司,既要面对老牌的同行,又要与保险公司的直销面对面竞争,优势并不存在,生存之艰,更难言发展。
另外,金融危机下保险公司全行业的投资不利,承保效益不佳,在保险赔付方面很有可能过分严厉,这往往影响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容易导致投保人丧失对中介机构的信心和信任。同时,保险公司对佣金的苛刻及其支付的拖沓对中介机构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部分地区的保险公司甚至将可能联合起来,压缩佣金和公估费用比例,这既损害中介行业的利益,又阻碍了中介机构创新服务,不利于中介机构为投保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保险服务。
因此,短期内中介机构的生存压力更多地来源于保险业本身,金融危机对中介行业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这些有限的影响包括原本计划近期内上市的中介机构可能得无限期延长;全球资本市场萎靡不振,使上市和其他融资都更加困难,获得风险投资及追加投资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做大做强保险业离不开中介机构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介机构。各类中介的出现和繁荣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大大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及其全球竞争力。
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不但保险公司做大、做强了,中介机构也很强、很发达。中介机构的发展需要保险公司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为目标,转移出部分职能。“大而全”是以高成本和低效率为代价的,打破“大而全”体制,保险公司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走出承保亏损困境,摆脱金融危机阴影,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展宏图。
虽然国内专业中介机构还很弱,但完全有能力承担保险机构某些职能。深圳的保险机构先行者们率先转移车辆事故估损功能,以民太安为首的公估机构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壮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保险公司转移部分非核心职能,保险公司首先受益,投保人也能得到更好的服务,中介行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而中介行业的健康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保险公司服务外包成本,为投保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与其他行业一样,保险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大势所趋,也是保险公司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不二法门。如果保险公司逐步转移出销售、出单、估损、理赔、客户风险管理甚至精算等部分职能,保持其核心竞争力,更多的专业中介,如经代公司、出单公司、公估人、定损公司、侦查公司、安全管理公司、精算公司等很快涌现和发展,保险行业的各主体都将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全行业的营运成本下降,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对保险业更具信心和信任。诚如此,保险业不但做大、做强了,而且也将成为人人羡慕的高尚职业。
 
保险中介对“投资盛宴”亦喜亦忧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还很难准确估计,大多数企业都在准备“过冬”说明“寒冬”还没到来。我们已经开始感触到经济的寒流:出口增长乏力,外贸信用降低,一些大型民营企业相继倒闭,钢材、建材、家具、有色金属、焦炭、电力等行业开始亏损,房地产危机一触即发,股市哀鸿遍野,居民有效需求不足,民间投资萎缩,失业增加,就业更加艰难。中国政府促进增长的政策,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疑是一剂应急“好药猛药”。
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在近两三年内,由中央政府投资主导带动全社会的新增投资达10万亿元人民币。而最新统计估计,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投资热情更高,新增投资或许将达到20万亿元。讨论这些投资的成本效益和成本利润超越了本文的主题,研究这些投资对保险业的影响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如果建设投资规模如预测所言,并且所有建设项目全部购买建工一切险,那么新增财产保费收入将达300亿-400亿元。即使一半项目购买保险,新增保费收入也将达150亿-200亿元,每年由于建设投资新增财产险保费达50亿-100亿元,这对财险公司无疑是利好消息。但是,同时开工的项目太多,专业技术人才有限,熟练操作工人不足,建设施工风险和安全隐患加大,事故概率和损失必随之升高,保险赔付必然上升,这对财险公司又是利坏消息。所以,投资项目激剧增加对财险公司而言,是盈是亏还难以判断。
对保险经纪行业绝对是利好,但由于与保险公司直接竞争,经纪公司拿到手的项目大都是股东投资和参与的项目,所以比例是有限的。最终能够分享到“蛋糕”的经纪公司大体有三类:有股东背景的公司、投资项目经验丰富的公司以及市场能力特强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基本上已经处于行业前30位。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300多家经纪公司,只有大致10%-20%的公司能参与分享,80%-90%左右基本无缘这场“投资盛宴”。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保险公估行业,因此,保险经纪和公估行业的市场分化和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剧,更多的中小型公司将很快边缘化,并逐步消失。同处中介行业的保险代理,由于其市场定位的局限性,可能收获甚微。
如果保险项目风险管理到位,3年内激剧增加的基础项目投资对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保险公估机构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这一机遇更多地表现为保险业收入增加,并不能化解保险业面临此次金融风暴的危险和威胁,更不能扭转保险业自身投资和承保的潜在风险和亏损。保险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险公司遵循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为目标,建设核心竞争力,将更多的功能转移和外包,依靠各类专业中介,为全社会提供最节省、最方便、最优质的保险服务。建立好这样的市场分工和合作机制,整个保险行业都将能抵抗各类危机,并能给危机中挣扎的企业和居民以安全和保障,这也真正回归了保险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