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行业的三大猜想
2009-01-21作者:佚名阅读:
度过了不平凡的2008年,保险中介在2009年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多位业内人士对中介行业展开了三大猜想。
车险代理面临压力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光代理公司的人在抱怨生存压力加大,就连经纪公司的人也替代理公司捏了一把汗,他们把矛头直接指向了“15%+4%”的规定。在该规定下,保险公司支付给车险中介的商业车险手续费费率不得高于15%,交强险费率不得高于4%。
目前,全国保险代理公司收入中大约70%来自于财险,财险代理中70%来自于车险,也就是说,保险代理近50%的业务收入来自车险代理。自一些大保险公司的电话车险可以比其他渠道优惠15%的规定出现后,车险开始向这些大公司集中,中小保险公司业务受到了冲击,车险代理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据了解,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在2008年8月实行“15%+4%”行业自律公约后,当地车险中介市场盈利大幅下滑,很多车险中介面临取消代销商业车险业务的困境。
一位代理公司的老总说,如果车险代理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例如,保单销售、出单收费、协助处理交通事故、道路加油、车辆维修、上门接送车、理赔等,出于成本的考虑,他们有理由要求更高的佣金比例,但“15%+4%”的规定无疑会把他们逼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很多代理公司呼吁,车险佣金的具体比例应由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双方协商共同决定。“如果‘15%+4%’成为一种大趋势,我认为,代理公司在2009年的发展会很困难。”一位中介行业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
有代理公司已经开始寻求业务转型。记者注意到,华康保险代理公司已从车险业务中退出,专注于寿险业务的发展。该公司品牌部总经理林华庆称,公司将由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注重期缴寿险业务,财险也以卡单类产品为主,车险业务可以忽略不计,预计2009年公司业绩能够增长1倍。
危机创造机会
泛华保险服务集团董事长胡义南对中介发展还是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面对金融危机,保险公司将会更加青睐将中介作为营销渠道,保险业“产销分离”将会加速,保险中介也将加快发展。
在金诚国际保险经纪公司董事长王进看来,2009年,保险经纪行业发展将迎来春天。王进解释说,全球经济危机势必促进大型企业启动全面风险管理和保险统保计划,经纪公司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此外,国家未来几年内将逐步启动20万亿元的全方位投资计划。由于大型建设项目开工比较集中,建设施工的专业队伍和人才必然供不应求。对各投资和建设主体而言,全程风险管理非常重要,投资和建设主体的软肋和弱项正是保险经纪公司的用武之地。因此,经纪公司有望在2009年为更多的投资业主和企业服务。
不过,王进认为,没有股东支持和外资背景的中小经纪公司不大可能分享到上述“盛宴”。
2008年公估业的发展情况比较特殊,由于案源多,公估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此后,公估的发展仍然要视保险公司政策而定。有业内人士称,金融危机有助于保险公司进一步认识、了解保险中介的价值,“如果保险公司意识到专业规范、有规模的保险公估能够为他们带来价值,放弃大而全,更多地采取业务外包形式,那么公估公司会有较大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2008年中介行业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如见费出单、分类监管、打击虚开发票等。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还表示,“2009年一定会是在监管上有大动作”。相信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净化中介市场环境,帮助中介机构在危机中抓住机会。
行业进入整合期
多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预测,近一两年,中介行业将进入整合期,数量会萎缩,但会转向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泛华公估总裁钱兵说,2009年将是一个关口,一些技术力量、资本规模、网点等各方面抗风险差的中小公司可能很难熬过去,但2009年是泛华公估进行并购、人才挖掘的好时机。
2008年保险公估行业已经出现了整合态势,为中介行业作出了从零散走向集中、从混乱走向标准、从人脉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的示范。广东方中保险公估、深圳普邦保险公估、上海天衡保险公估在泛华的资本支持下,在2008年底组建了国内首个拟集团化发展的保险公估集团。数据显示,泛华保险公估在整合后,规模化企业化、效应已经有所体现,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1亿元,后台管理成本下降明显,市场排名大幅提升。
经纬创投中国区合伙人方元也极力主张行业整合,“不论什么原因,行业零散了就一定要整合,整合成功,双方都受益。保险中介应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做好整合或被整合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