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足球看体育保险
2008-09-12作者:王进阅读:
中国足球一二十年来的市场化改革一直备受瞩目。期间,政府投入,企业支持,球迷追捧……举国上下可谓寄予厚望,期盼着能打造出中国的曼联,打造出世界一流水准的中国足球联赛;期盼中国足球能够实现几代人的梦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然而,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国奥男足“输球又输人”的“战绩”又一次鲜活地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号称“走向世界”的中国足球,在亚洲的边缘转了一小圈,重新回到了起点!
嬉笑怒骂之余,所有关心中国足球的人都在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足球屡输不赢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是体育总局领导重视不够吗?中国足球的市场化改革走在了所有体育运动的前列,且不谈相关领导反复的郑重承诺,单就搞好中国足球所能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领导不重视是不可能的。是教练不行吗?历届国家队、国奥队主教练,无论土洋,似乎无一例外地在球迷们愤怒的“下课”声中成了中国足球惨败的替罪羊,想必他们也是满腹冤屈的。又或者中国人的体质天生不是踢足球的料?想当年,我们也有比较成功的U18,也曾有过范志毅、孙继海和杨晨等等闯荡欧洲赛场,“走出去”的球星;还是中国球员的素质太低?“赛前开房”对于很多颇有职业精神的国外球员而言,或许都不是什么好小题大做的事情。
也许正如很多评论所言,问题的症结的确出在体制上。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球员并不一定是不行的,中国的教练也不是必然没有水平的,足协领导也不缺乏领导能力。所不同的唯有体制,体制的设计决定了球员的表现。而体制对于球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激励与保障。我们的体制对于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激励,或许已经相当到位,用范志毅的话说,“甚至有点物欲横流。”然而保障呢?
扯一个很远的话题。回想战争时期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论装备、论技术均明显处于劣势,但在战争中却能争先恐后、奋勇杀敌、舍生忘死,取得最终的胜利。其中,“党组织”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除了进行思想武装,我们党还建立了“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使战士家属得到应有的保障、尊敬和关怀,从而免除了战士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心怀天下,全力奋战。有了党组织的关心和保障,连长在前面喊冲锋的时候,战士们就能够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足球所缺乏的,也许正是类似“党组织”的有效保障。
体育运动是高风险的,而就体育运动本身的风险程度而言,又可作如下划分:非竞技体育(包括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非对抗性项目(无身体接触)与对抗性项目(身体接触);单人项目与团体项目,女子项目与男子项目。强度越高,身体接触越频繁,参与人数越多,参与者体格越强健,运动的风险程度也就越高。因此,以上每一分类中,后者的风险程度一般都高于前者。
可以看出,男子足球比赛属于除某些特殊危险运动(如登山、赛车等)外风险等级最高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如此高风险的运动,球员在比赛中受伤、致残可谓司空见惯,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于球员而言,每场比赛都是一场真正的战斗,而没有有效的保障,“战士们”必然有所顾虑、束手束脚,竞技精神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予球员的激励越多,他们越能够养尊处优,球员因受伤、致残所蒙受的损失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安于现状,敷衍比赛。只有解决了保障问题,才能唤醒中国球员的拼搏意识,才能给中国足球带来真正的“职业精神”。
这里所说的保障,主要是健全的体育保险制度和体育保险市场。目前,国内针对运动员的保险制度并未能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运动员的身体、家庭和长期收入都受到伤病的威胁,一旦发生意外,即使现有保险条款可以补偿身体治疗及康复费用,球员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仍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这对于在役时享受着高收入、“花天酒地”的球员而言,无疑是重大损失。
反观欧美(主要是欧洲和南美)足球界,他们都已具备了有效的“党组织”。成熟的体育保险市场解决了球员、乃至包括球员经纪人、赛事组织者、俱乐部、广告商、场馆业主和球迷在内的各参与主体的后顾之忧,也奠定了成熟的职业足球市场的基础。在完善的体育保险制度下,运动员即使受伤,也不必担心。因无法参赛而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凭借保险赔付,运动员及其家庭仍能维持相当体面的生活水准。有效保障,自然全力拼搏,职业精神方可形成。
此外,完善的体育保险制度还可以通过保险条款的设计,使违法乱纪球员丧失索赔权利,从而提高球员的犯错成本,帮助解决假球、赌球等足球比赛顽疾,其效果会明显好于足协的“三令五申”和“杀鸡儆猴”措施。
建立完善的体育保险制度和体育保险市场,解决好保障问题,即便不是中国足球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至少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完善的体育保险市场,需要各保险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