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车险乱象背后的“症结”
2008-07-22作者:王进阅读:
证券行业连续低迷,证券媒体也难展拳脚。证券行业的主流媒体“上海证券报”近来对上海车险乱象的连续报道大大吸引了保险行业的高度关注(见6月17日等《捅破手续费“天花板”,上海车险再现混沌局面》,《“市场形势”车险竞争激烈,保险公司违规抢客》,《唯规模论推高综合成本率,车险市场陷价格战泥潭》),而且,上海保监局、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在短短两周内就出台了新的管理规定,以试图解决上海车险市场的乱象(见6月25日“上海证券报”《车险违规纳入监管法眼,“贴费”现象或将遭彻底严查》,6月30日“中国证券报”《沪车险监管风暴升级,违规三次将停90天业务》,7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问计车险监管,手续费最高上浮5%》)。
上海新的监管新规能否立竿见影并长期奏效,要看监管部门开的“药方”是否“对症下药”。那么车险乱象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症结”究竟在哪里?如果没摸清“症结”就下药,很可能会恶化原有的乱象,增加监管机关和保险公司双方的成本,结果不是更好,而是“更糟了”。
探究上海车险乱象背后的“症结”,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种乱象是如何产生的。
2006年7月以前几年,各保险公司依据自己的车辆保险条款,各显神通,压低价格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价格战的结果必然是全行业车险亏损。2006年7月1日,伴随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实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推出了包括车辆损失险和商业三者险等在内的商业车险条款及“七折强制令”,可以说,这是保险监管机构为行业整体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在保险监管机构强制监督下,2006年下半年车险市场运行良好,价格竞争以“七折”为限,各保险公司给予车险投保人的所有优惠总和,不得超过30%,代理佣金极少突破15%。
客观上,车险条款的统一及“七折强制令”有利于大型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相对不利。车险客户对价格(保费支出)最为敏感,在价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考虑机构网点和服务的及时性,客户当然更偏爱大型保险公司。市场连锁博弈的结果,2007年就开始显现:中小保险公司开始打更多的折,支付更高的代理佣金;担心市场份额缩水,大型保险公司也推波助澜,有过之而恐不及。监管的“老虎”一打盹,价格战风波又起,市场乱象就开始出笼了。07年底,有鉴于车险佣金比例升高,上海保险同业公会推出自律公约,希望各保险公司不要突破佣金15%+4%的限制。
“七折令”后的整整十三个月,即2007年8月1日,中国平安宣布“其开发的电话车险专属产品已首家获中国保监会的批准,从此,客户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车险了!”中国平安投资数十亿、筹备两年多的电话车险及其营销系统从此粉墨登场,车主通过直接拨打投保电话,可省去购买车险的中间环节,车险投保费率低于其他渠道10%至15%。
不管这种营销方式的先进性、现代化程度、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与否,非常明显地,电话车险的低费率是对“七折令”的部分否定。从合规性角度来看,只有通过中国平安电话直销的车险可以享受更低费率,除此仍然必须执行“七折令”。新规(或新的游戏规则)必然引发市场的重新博弈。够条件的保险公司必然会推出类似的电话销售条款。果不其然,短短数月,太平洋保险、大地保险、安邦财险、人保财险、太平保险等六家公司已获得类似资格,估计更多的公司还在排队。平安公司经过长期筹备并投入巨资才建起像模像样的电话营销系统,其他公司仓促上马,大概只能“依猫画虎”了。
我们看看平安公司在各媒体上非常朴实的广告词吧:“车险费率下调,打电话省上加省,2月起,交强险、商业三者险开始降价,现在打XX-XX-XX买车险,商业险还可再多省15%,这是因为平安保险的电话省去中间环节。你的车险省够了吗,快打电话比比看!”,谁看了还能不动心?!
就是这一电话直销车险新规,以及从08年初开始的迅猛发展势头,破坏了车险市场原有的均衡。电话直销首先让平安公司站到市场竞争的最高点。考虑车主对保险费率最为敏感,而且,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收入70%以上份额,没有电话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或者失去客户,或者必须给客户至少同样的优惠,但给了“七折”以外的任何优惠就属违规。失去客户保险公司马上就得“死”,违规了可能是慢慢“死”而且可能还“死”不了,两害相权择其轻,自然是保险公司的理性选择,所以保险公司的违规是车险新规的必然结果。
深受新规之害的还有众多的保险代理公司及车险兼业代理机构。翻开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出版的《保险中介发展年度报告》,全国保险代理公司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车险业务。平安公司朴实无华的广告词写得很清楚:“…多省15%,这是因为…省去中间环节”,白纸黑字,新规就是要扼杀保险代理公司和类似兼业代理如车行、4S店等。保险代理本来就全行业亏损,70%的业务收入可能又消失了。保险代理不得不面临二大选择:马上“死”(撤离这一行业或客户流失)或者违规(多要一点佣金返给客户以不低于平安公司的优惠,再留10-15%的保命钱,这也是25-35%佣金的由来)。胆小的“死”了不少,胆大的还在撑着。
车险新规引发了新的市场博弈,这一博弈的参与者既有大型保险公司,也有中小保险公司,又有保险代理及车险兼业代理,还有消费者。博弈将到达新的均衡:(1)每家保险公司都将申请车险直销资格,先得者先获利,后得者必违规;(2)保险代理机构没“死”的,只要涉及车险业务,就可能或多或少违规(迫不得已);(3)未获车险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必然倾向于与代理机构合作并提供高额佣金,佣金比例为电话直销的优惠比例(约15%)加上代理机构的正常佣金(10-20%),从而仍然能够保留原有客户甚至增加客户来源;(4)获得直销资格的部分保险公司投了巨资于电话直销,但客源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于是电话直销不得不在“多省15%”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的优惠条件以吸引客源,按照“上海证券报”的报道:“目前获得电话直销车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为了争抢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推出五花八门的优惠活动,有的送加油卡、购物卡、手机充值卡;有的可免费享受车辆保养和免费救援等服务,如果将这些优惠都算进去,最低可打到5.95折;…同车保费相差657元”。(5)因为“多省了15%”加上其它种种优惠,短期内,消费者获利了,但全行业的亏损必然在理赔时大打折扣,长期来看,对消费者未必是积极的。动态、连锁的博弈还在继续,均衡还没稳定,但最后是一个“陷阱”,即博弈各方皆输的“均衡陷阱”。
“上海证券报”记者适时揭开了这一“均衡陷阱”趋势,即所谓的车险乱象,但并没有找出乱象背后的“症结”。上海监管机构很快将出台新的游戏规则:“手续费最高上浮5%”,“监管风暴升级”,“彻底严查”,“违规三次将停90天业务”等。果如此,可以预见到的新的均衡将可能是:(1)获得电话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将迅速扩大车险市场份额,平安公司准备充分,上升势头应该最快,同时没有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其车险份额将很快萎缩;(2)考虑不低于15%的直销优惠要返给客户,按最高20%的佣金计算,所剩5%的佣金无法支撑代理机构的生存,所以大批代理机构,特别是以车险业务为主的机构将很快“死亡”,包括像“车盟”这样的大型代理机构也不例外;(3)没有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与代理机构继续违规,违规方式花样百出更加创新,监管机构驻扎调查,违规成本、监管成本、反监管成本同时上升;(4)如果监管的“老虎”一“马虎”,均衡又将回归“上海证券报”笔下现有的乱象。
新的政策必须是“帕累托改进或更优”,新的“均衡陷阱”取代旧的“均衡陷阱”并不能证明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上海车险乱象背后的“症结”并不难探究。市场上的任何乱象都是市场博弈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人,事实上,他们都很理性,那么“症结”就在游戏规则。如果游戏规则不公正,结果就可能是乱象;强势监管虽奏效于一时,但绝不能根治,反导致社会成本的上升,很可能得不偿失。
如果上海车险市 场乱象的“症结”恰好被笔者言中,那么“对症下什么药”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上海新的监管新规能否立竿见影并长期奏效,要看监管部门开的“药方”是否“对症下药”。那么车险乱象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症结”究竟在哪里?如果没摸清“症结”就下药,很可能会恶化原有的乱象,增加监管机关和保险公司双方的成本,结果不是更好,而是“更糟了”。
探究上海车险乱象背后的“症结”,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种乱象是如何产生的。
2006年7月以前几年,各保险公司依据自己的车辆保险条款,各显神通,压低价格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价格战的结果必然是全行业车险亏损。2006年7月1日,伴随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实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推出了包括车辆损失险和商业三者险等在内的商业车险条款及“七折强制令”,可以说,这是保险监管机构为行业整体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在保险监管机构强制监督下,2006年下半年车险市场运行良好,价格竞争以“七折”为限,各保险公司给予车险投保人的所有优惠总和,不得超过30%,代理佣金极少突破15%。
客观上,车险条款的统一及“七折强制令”有利于大型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相对不利。车险客户对价格(保费支出)最为敏感,在价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考虑机构网点和服务的及时性,客户当然更偏爱大型保险公司。市场连锁博弈的结果,2007年就开始显现:中小保险公司开始打更多的折,支付更高的代理佣金;担心市场份额缩水,大型保险公司也推波助澜,有过之而恐不及。监管的“老虎”一打盹,价格战风波又起,市场乱象就开始出笼了。07年底,有鉴于车险佣金比例升高,上海保险同业公会推出自律公约,希望各保险公司不要突破佣金15%+4%的限制。
“七折令”后的整整十三个月,即2007年8月1日,中国平安宣布“其开发的电话车险专属产品已首家获中国保监会的批准,从此,客户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车险了!”中国平安投资数十亿、筹备两年多的电话车险及其营销系统从此粉墨登场,车主通过直接拨打投保电话,可省去购买车险的中间环节,车险投保费率低于其他渠道10%至15%。
不管这种营销方式的先进性、现代化程度、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与否,非常明显地,电话车险的低费率是对“七折令”的部分否定。从合规性角度来看,只有通过中国平安电话直销的车险可以享受更低费率,除此仍然必须执行“七折令”。新规(或新的游戏规则)必然引发市场的重新博弈。够条件的保险公司必然会推出类似的电话销售条款。果不其然,短短数月,太平洋保险、大地保险、安邦财险、人保财险、太平保险等六家公司已获得类似资格,估计更多的公司还在排队。平安公司经过长期筹备并投入巨资才建起像模像样的电话营销系统,其他公司仓促上马,大概只能“依猫画虎”了。
我们看看平安公司在各媒体上非常朴实的广告词吧:“车险费率下调,打电话省上加省,2月起,交强险、商业三者险开始降价,现在打XX-XX-XX买车险,商业险还可再多省15%,这是因为平安保险的电话省去中间环节。你的车险省够了吗,快打电话比比看!”,谁看了还能不动心?!
就是这一电话直销车险新规,以及从08年初开始的迅猛发展势头,破坏了车险市场原有的均衡。电话直销首先让平安公司站到市场竞争的最高点。考虑车主对保险费率最为敏感,而且,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收入70%以上份额,没有电话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或者失去客户,或者必须给客户至少同样的优惠,但给了“七折”以外的任何优惠就属违规。失去客户保险公司马上就得“死”,违规了可能是慢慢“死”而且可能还“死”不了,两害相权择其轻,自然是保险公司的理性选择,所以保险公司的违规是车险新规的必然结果。
深受新规之害的还有众多的保险代理公司及车险兼业代理机构。翻开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出版的《保险中介发展年度报告》,全国保险代理公司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车险业务。平安公司朴实无华的广告词写得很清楚:“…多省15%,这是因为…省去中间环节”,白纸黑字,新规就是要扼杀保险代理公司和类似兼业代理如车行、4S店等。保险代理本来就全行业亏损,70%的业务收入可能又消失了。保险代理不得不面临二大选择:马上“死”(撤离这一行业或客户流失)或者违规(多要一点佣金返给客户以不低于平安公司的优惠,再留10-15%的保命钱,这也是25-35%佣金的由来)。胆小的“死”了不少,胆大的还在撑着。
车险新规引发了新的市场博弈,这一博弈的参与者既有大型保险公司,也有中小保险公司,又有保险代理及车险兼业代理,还有消费者。博弈将到达新的均衡:(1)每家保险公司都将申请车险直销资格,先得者先获利,后得者必违规;(2)保险代理机构没“死”的,只要涉及车险业务,就可能或多或少违规(迫不得已);(3)未获车险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必然倾向于与代理机构合作并提供高额佣金,佣金比例为电话直销的优惠比例(约15%)加上代理机构的正常佣金(10-20%),从而仍然能够保留原有客户甚至增加客户来源;(4)获得直销资格的部分保险公司投了巨资于电话直销,但客源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于是电话直销不得不在“多省15%”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的优惠条件以吸引客源,按照“上海证券报”的报道:“目前获得电话直销车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为了争抢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推出五花八门的优惠活动,有的送加油卡、购物卡、手机充值卡;有的可免费享受车辆保养和免费救援等服务,如果将这些优惠都算进去,最低可打到5.95折;…同车保费相差657元”。(5)因为“多省了15%”加上其它种种优惠,短期内,消费者获利了,但全行业的亏损必然在理赔时大打折扣,长期来看,对消费者未必是积极的。动态、连锁的博弈还在继续,均衡还没稳定,但最后是一个“陷阱”,即博弈各方皆输的“均衡陷阱”。
“上海证券报”记者适时揭开了这一“均衡陷阱”趋势,即所谓的车险乱象,但并没有找出乱象背后的“症结”。上海监管机构很快将出台新的游戏规则:“手续费最高上浮5%”,“监管风暴升级”,“彻底严查”,“违规三次将停90天业务”等。果如此,可以预见到的新的均衡将可能是:(1)获得电话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将迅速扩大车险市场份额,平安公司准备充分,上升势头应该最快,同时没有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其车险份额将很快萎缩;(2)考虑不低于15%的直销优惠要返给客户,按最高20%的佣金计算,所剩5%的佣金无法支撑代理机构的生存,所以大批代理机构,特别是以车险业务为主的机构将很快“死亡”,包括像“车盟”这样的大型代理机构也不例外;(3)没有直销资格的保险公司与代理机构继续违规,违规方式花样百出更加创新,监管机构驻扎调查,违规成本、监管成本、反监管成本同时上升;(4)如果监管的“老虎”一“马虎”,均衡又将回归“上海证券报”笔下现有的乱象。
新的政策必须是“帕累托改进或更优”,新的“均衡陷阱”取代旧的“均衡陷阱”并不能证明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上海车险乱象背后的“症结”并不难探究。市场上的任何乱象都是市场博弈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人,事实上,他们都很理性,那么“症结”就在游戏规则。如果游戏规则不公正,结果就可能是乱象;强势监管虽奏效于一时,但绝不能根治,反导致社会成本的上升,很可能得不偿失。
如果上海车险市 场乱象的“症结”恰好被笔者言中,那么“对症下什么药”的问题就好解决了。